从《国语》“和实生物”、《易经》“保合太和”、《论语》“礼之用、和为贵”,到现今社会倡导家风家教“和睦和美”、人际交往“心平气和”、解决矛盾“以和为贵”.......“和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,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,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。近年来,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创新探索“家训文化+基层治理”融合路径,以家风建设为切入点,将传统美德转化为治理效能,构建起党建引领、群众参与、文化浸润的乡村治理新格局。
厚伦理、尊法规,促社会和谐
“厚伦理”守道德规范。司前村通过将家训文化融入村规民约,创作家训歌谣,制作宣传手册,打造“家训文化墙”等方式,扩充家训文化的内涵,注入新时代新要求,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,进一步推动德治体系发展,让家训文化入脑入心。
“尊法规”知法律底线。近年来,连平县将司前村家训文化融入基层治理体系,成立“老吴工作室”,创新“巧借东风法”“对症下药法”“趁热打铁法”“降温处理法”四大调解办法,自2022年以来,司前村自行调解民事纠纷15宗,调解成功率达100%,司前村先后荣获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“全国文明村镇”等荣誉称号。
救急难、和乡里,促邻里和睦
“救急难”纾民生之忧。针对农村地区抗风险能力较低,容易出现因病返贫、因灾返贫等情况,近年来司前村通过宗亲会、同年会等社会组织,积极开展村级公益慈善事业,近三年累计为因病、因车祸等8户家庭提供了应急资金近百万元,进一步织密防返贫安全网。
“和乡里”树文明新风。司前村村民常说:“安徽六尺巷有‘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’格局;我们司前村也有‘退一步自然幽雅,让三分何等清闲’的觉悟?!崩纾?023年村民吴某因山林地纠纷问题与邻居发生争执,调解员邀请双方德高望重的长辈到场,结合家训中“尊法规”“和乡里”的训诫,劝导双方以和为贵,最终促成和解。今年春节期间司前村还发出了弘扬文明风尚,“讲心不讲金和美过大年”的倡议,有效改善春节“利是”攀比的不良风气,得到村民的认可和好评。
勤本业、莫非为,促人人和乐
“勤本业”夯发展之基。司前村深谙“业精于勤荒于嬉”的古训,倡导村民立足本业、脚踏实地。近年来,随着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深入实施,司前村通过村规民约和家训文化积极引导广大居民群众,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提升,打造“美丽庭院”示范户50户;落实农田水利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,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打造高标准农田1066亩,改造灌溉水渠4.5公里。村民“勤本业”,村集体经济和人均收入显著提高。
“莫非为”守规则之正。司前村通过打造法治文化广场、农家书屋、文化长廊等法治文化设施,联合上级有关部门积极开展“普法村村行”“宪法在身边”系列活动,引导村民摒弃不良习气,接受法治教育,弘扬正气,擦亮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招牌。
周贫乏、谨祭祀,促家族和气
“周贫乏”解民生之困。村民经济稳定则民生有保障,社会有活力,家庭有生机。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司前村积极探索一条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,不断提高村民收入,鼓励农户与河源温氏公司合作,采用“公司+农场主(户主)”模式,目前已经建成较大规模农场13户,带动近百名村民就业,户均年收入8.13万余元。
“谨祭祀”凝家族共识。司前村拥有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,2019年被评为“中国传统古村落”,其中花灯民俗文化最具有代表性。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为司前村的“上灯”仪式,村党支部抓住其间人气最旺的契机,凝聚宗族力量开展议事协商。通过成立宗亲会、红白理事会、禁毒禁赌会等社会组织,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、村民急难愁盼事件、撂荒耕地复耕复种、乡村绿美建设等重大事件议事协商工作模式,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,形成民事民提、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决的良好氛围。
连平县司前村以家训文化为支点,将“和”理念贯穿于伦理教化、法治建设、邻里互助、产业发展之中,构建起“自治有温度、法治有力度、德治有深度”的乡村治理新模式。其经验表明,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故纸堆中的符号,而是基层治理的活水源泉。
跳转链接:中国文明网
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